主動降噪技術解析與推薦!從降噪耳機技術原理到四大應用與三大挑戰

active-noise-control

您是否曾在戴上耳機的瞬間,周遭捷運的轟鳴、辦公室的鍵盤聲、咖啡廳的嘈雜人聲彷彿被按下了靜音鍵?這神奇的體驗,正是「主動降噪 (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, ANC)」技術的功勞。這項技術不僅僅是降噪耳機的核心,更是現代聲學工程的奇蹟!

許多外部噪音,如鄰居的吵鬧、機器的震動和電話會議的閒談,都嚴重影響了我們生活中的聽覺體驗。本文將為您完整介紹「主動降噪」,這是一套專門為消除噪音而設計的尖端技術。如同其名稱,主動降噪會主動地透過產生一種「反向噪音」來精準抵消原始的噪音,其核心原理如 Fig. 1 與 Fig.2 所示。


這項技術完美融合了適應性信號處理和數字信號處理(DSP)。然而,要將其應用於真實世界,還需克服許多挑戰,如二次路徑效應和聲學反饋問題等,這些更為複雜的議題,我們會在後續內容深入探討。

Figure 1. Concept of ANC System
Figure 2. Quiet zoom is a superposi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noise

主動降噪 vs. 被動降噪

主動降噪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,不僅因為它能夠有效地控制惱人的低頻噪音,也因為它在尺寸、重量和成本上具有明顯優勢。

傳統上,我們採用被動降噪方式,如厚重的隔音牆、耳塞和消音器來降低噪音。儘管這些物理隔絕方法在高頻段(如尖銳的說話聲)表現優異,但在處理穿透力強的低頻噪音時卻效果有限。因此,主動降噪技術近年來受到大量研究,並在各行各業中展現出極大的應用潛力,成為現代噪音控制的首選方案。

主動降噪技術的四大核心應用領域

active-noise-control

主動降噪技術憑藉其卓越的降噪效能,在多個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,包括汽車、工業、運輸和商業。以下將簡述其在各領域的應用:

1. 汽車領域:移動的私人靜謐空間

當汽車行駛時,其噪音源繁多,如引擎聲、排氣聲、空調運轉、路面振動以及其他機械設備。主動降噪技術可顯著降低車內的環境噪音,提升駕駛與乘坐的舒適度。若結合先進的麥克風/揚聲器陣列技術,甚至可在車內特定座位實現更極致的靜音效果,儘管這也增加了系統成本和計算需求。

2. 工業領域:工作者的聽力健康

工業場所中的主動降噪應用相較於汽車來得更為簡單,主因是其所需控制的噪音多為週期性噪音(如固定轉速的風扇或馬達),這種規律的噪音相對於隨機噪音更易於預測與抵消。此技術經常被運用於大型風扇、通風管道、發電機等設備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為保護長時間在噪音環境工作的員工聽力,許多工廠也已導入主動降噪技術作為聽力保護方案。

3. 運輸領域:開放環境的降噪挑戰

對於飛機、船隻、摩托車及其他交通工具所產生的環境噪音,主動降噪提供了一套有效的解決方案。但在此類應用中,主動降噪面對的挑戰更大,因為需要在相對開放的環境中抑制特定範圍的噪音,技術難度更高。

4. 商業領域:降噪技術的完美體現

active-noise-control office

在商業產品中,降噪耳機無疑是主動降噪技術最成功的應用典範。它允許用戶在如捷運、飛機這樣的嘈雜環境中,仍能享受清晰沉浸的聲音體驗,無論是聆聽音樂、看電影或玩遊戲,降噪效果均極為顯著,是現代都市人不可或缺的科技良伴。

如何分類主動降噪技術?

主動降噪可依其處理的噪音頻率範疇,分為寬頻 (Broadband) 和窄頻 (Narrowband) 兩大類。

  • 寬頻主動降噪:專門對付頻率範圍較廣的隨機噪音(如風聲、路噪),其核心建立在 Filtered-x LMS (FxLMS) 演算法上,並可進一步細分為前饋、反饋及混合型。

  • 窄頻主動降噪:專注於消除特定基頻及其諧波的週期性噪音。

  • 模態匹配主動降噪:另一種較為複雜的分類,此處暫不詳述。

以下將分別針對這兩大主流算法進行簡述。

A. 寬頻主動降噪

無論是前饋反饋混合型主動降噪,其核心都是 FxLMS 演算法,此算法通常運用兩支麥克風與一支揚聲器,透過最小均方演算法 (LMS) 的方法即時計算出最佳的消噪訊號。然而,原始的 LMS 演算法需要經過調整,以適應二次路徑的物理效應。

為了確保算法能正確收斂,系統會利用二次路徑估計模型 S(z) 來預先過濾錯誤信號。目前大量研究都建議採用 FxLMS 演算法來應對主動降噪中的二次路徑效應。下方的圖3~圖5,呈現了三種基本寬頻主動降噪的架構。

Figure 3. Architecture of Feedforward ANC System

Figure 4. Architecture of Feedback ANC System

Figure 5. Architecture of Hybrid ANC System

B. 窄頻主動降噪

窄頻與寬頻主動降噪最大的不同,在於窄頻主動降噪可以針對週期性噪音進行高效處理,而無需嚴格考量因果關係。傳統窄頻主動降噪主要是透過非聲學感測器去捕捉噪音的基頻,再用適應性濾波器生成精準的消噪訊號。

  • 單頻主動降噪在工業領域,許多噪音如引擎或風扇,會發出特定頻率的噪音及其諧波。單頻主動降噪會用加速計等感測器去捕捉此基頻 f0,接著用信號發生器輸出一相位相反的正弦波進行抵消。此算法也採用了圖6中的FxLMS架構。

  • 多頻主動降噪此技術用於處理由多種單一頻率組成的噪音源。其運作概念與單頻相似,結構可參考圖7。

Figure 6. Architecture of Single-Frequency ANC System
Figure 7. Architecture of Multiple-Frequency ANC System

主動降噪技術常見的三大挑戰

儘管主動降噪原理看似簡單,但在實際應用中,工程師必須克服以下三大技術挑戰:

1. 無法忽視的次級路徑效應

參考圖 1 的架構,理想的降噪是讓反向噪音完美抵銷原始噪音。但現實中,反向噪音從揚聲器發出後,會經過空間傳播、數位類比轉換、濾波器、功率放大器等一系列複雜的電子與聲學路徑,最終才到達偵測效果的「錯誤麥克風」。這整條路徑被稱為次級路徑(如圖 8),它會對反向噪音信號造成延遲與失真,若不加以補償,將嚴重影響降噪效果。

Figure 8. Secondary-Path Modeling

2. 與時間賽跑的因果性問題

在執行即時的主動降噪時,必須滿足物理上的因果性

簡單來說,系統產生反向噪音的速度,必須快於原始噪音傳播到抵消點的速度。這包含了 DSP 晶片的運算延遲、硬體處理延遲以及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延遲。舉例來說,當參考麥克風與錯誤麥克風之間距離為 10 公分時,聲音傳播約需 0.3 毫秒 (ms),整個系統必須在這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偵測、計算與播放,才能確保主動降噪的性能。這也意味著主動降噪對硬體性能有著相當高的要求。

3. 聲學反饋

聲學反饋主動降噪系統的一大夢魘。當反向揚聲器發出的反向噪音被前端的參考麥克風再次偵測到時,就會形成一個閉環迴路。

這個不必要的回授信號會干擾系統的判斷,導致演算法無法收斂,甚至產生嘯叫聲,最終使主動降噪效能大幅降低或完全失效。解決此問題的常用方法是導入反饋消除 (Feedback Cancellation) 技術,這也是聲學迴音消除 (Acoustic Echo Cancellation) 中採用的核心方法,詳情可參照圖 9。

Figure 9. Acoustic Feedback Problem

如何挑選最適合你的主動降噪耳機?

active-noise-control travel

了解了主動降噪的運作原理和分類後,當我們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降噪耳機時,該如何做出選擇?從數千元到上萬元的產品,它們的降噪效果真的有差嗎?別擔心,根據上面介紹的技術知識,我們可以歸納出幾個關鍵的選購要點,幫助你找到命定的那副耳機。

辨識降噪架構:前饋、反饋還是混合式?

我們在前面提到了寬頻主動降噪的三種主流架構,這直接關係到耳機的降噪深度與廣度:

  • 前饋式 : 麥克風在耳罩外側,能快速偵測環境噪音並處理。這是較基礎的降噪方案,對高頻噪音的處理稍好,但可能無法完美修正你實際聽到的聲音。

  • 反饋式: 麥克風在耳罩內側,能偵測你耳朵實際聽到的聲音,並進行精準校正。它對風噪等外部干擾較不敏感,但在處理高頻噪音上較為遜色。

  • 混合式: 這是目前高階降噪耳機的主流方案。它結合了前饋與反饋麥克風,同時偵測外部環境噪音與耳內殘留噪音,透過強大的晶片演算法進行整合處理,達到最深、最廣的降噪效果。如果你的預算允許,追求極致的靜謐體驗,搭載混合式主動降噪的耳機無疑是首選。

思考你的主要使用場景

  • 給頻繁通勤與旅行者: 你需要的是最強效的低頻噪音消除能力,用以對抗飛機引擎、捷運或巴士的持續轟鳴。建議優先選擇搭載混合式主動降噪的頭戴式耳機,其物理隔音(被動降噪)效果通常也更佳。

  • 給辦公室或咖啡廳工作者: 在這種環境下,你需要過濾的是人聲、鍵盤敲擊聲等中高頻噪音。雖然主動降噪對這類噪音效果有限,但優質的混合式降噪依然能顯著降低干擾,幫助你維持專注。

  • 給運動或日常使用者: 入耳式降噪耳機(真無線耳機)的便利性與穩固性會是你的首選。它們的降噪效果雖可能不及頂級頭戴式耳機,但足以應付多數日常場景,且通常具備「通透模式」,讓你無需取下耳機也能感知周遭環境,確保安全。

哪些降躁耳機品牌值得關注?

Sony 和 Bose 可說是消費級主動降噪領域的兩大巨頭,長年來在降噪深度與音質調校上不斷競爭,是追求頂級降噪性能的用戶時常比較的品牌。

Apple (AirPods Pro/Max) 則憑藉其強大的晶片運算能力和與自家生態系統的無縫整合,提供了極為智能且自然的降噪與空間音訊體驗。

其他如 SennheiserAnker Soundcore 等品牌,也分別在音質或性價比方面提供了非常有競爭力的降噪產品。

最終,最好的降噪耳機,往往是能符合你預算、裝置、佩戴舒適、且在你的主要使用場景下降噪效果最滿意的那一款。建議在了解技術原理後,親自到實體店面試聽體驗,感受世界瞬間變安靜的魔法吧!


參考

  • [1] K. H. Liu, L. C. Chen, T. Ma, G. Bellala, and K. Chu, “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 Project,” EECS 452, Winter 2008.
  • [2] S. M. Kuo and D. R. Morgan, “Active noise control: a tutorial review,” 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, vol. 87, no. 6, pp. 943-973, June 1999.
  • [3] KUO, Sen M., et al. Design of active noise control systems with the TMS320 family. Texas Instruments, 1996.
  • [4] 李昆哲與林仲廉,“應用主動式噪音控制技術於勞工作業空間降噪效能之探討",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,2018。

Contact Us

Any Question of Speaker Manufacturer, Please contact us

Contact Me

Related

有關準確測量喇叭系統低頻響應的方法

本文將與您分享準確測量喇叭系統低頻響應的專業方法,深入解析近場測量、無響室、戶外地平面法等技術的原理、限制與應用,助您克服空間限制,獲得精準的低頻數據。

主動式喇叭 vs. 被動式喇叭:一次搞懂主被動喇叭原理、差異與選購成本

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主動式喇叭和被動式喇叭的核心差異,從內部運作的訊號路徑,到音質潛力、成本結構,再到最真實的應用場景分析。

最推薦的 Hi-Fi 音樂串流平台?三大關鍵問題帶你找到最適合的服務

也許你已經知道了高保真音響(Hi-Fi)能帶來卓越的聆聽體驗,但當你準備將這種體驗帶入串流時代時,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。面對 Tidal、Apple Music、Qobuz 等眾多選擇,它們都宣稱自己提供頂級音質,你該如何抉擇?